季節交替之時,皮膚容易出狀況,許多病症如過敏、脂漏性皮膚炎、酒糟性皮膚炎等,都常在此時發作或惡化。若症狀輕微,可能在數天內自行緩解。但若症狀持續數天以上,或嚴重到造成困擾,就應該求助皮膚科醫師。醫師開的藥膏,除非特別說明,否則都是早晚洗完臉後,在使用保養品前擦。理想的藥量應該是略為按摩後,就看不到表面藥物殘留的量。平時感到不適時,可以利用舒緩的方式來減少搔癢、刺痛等症狀,如冰敷、以冷水輕拍肌膚或噴具有鎮靜效果的溫泉水;記得隨後要再補擦保濕乳液,以免因水分散失而使皮膚更乾燥。患者常因求好心切,一天擦藥四、五次以上,或者量擦過多,但其實療效增加很有限,卻可能加速副作用的產生。
不論有無求醫,正確的保養都有助於皮膚修復、加速癒合。皮膚保養可分為基礎保養和進階保養。前者包含清潔、保濕、防曬三步驟,就算皮膚有狀況,也應該持續進行。其他的保養屬於後者,例如美白、去角質、抗老化等,只適合在皮膚健康時進行。在清潔方面,最重要的原則是不造成刺激,所以皮膚不適時,儘量用清水洗臉即可。如果要使用潔膚產品,可選擇弱酸性的,就是常聽到的pH5.5,因為酸鹼性和皮膚表面相近,比較不會有刺激性。反觀偏鹼性的洗面乳,和皂鹼相似,雖然去油效果強,但同時會把具保護作用的細胞間脂質一併去除,使皮膚過度乾燥。
保濕和清潔息息相關。在門診遇到皮膚乾燥的病患,筆者首先會看他/她的清潔用品。常見的錯誤是迷信「洗臉要洗乾淨」,而使用標榜「強力去油」的洗面乳或甚至肥皂把皮膚洗得很乾燥,之後再用各式各樣的化妝水、精華液和乳液試圖保濕;這樣本末倒置的作法,當然效果不彰。所以保濕的第一步驟是避免過度清潔。產品的選擇方面,可先噴具舒緩效果的溫泉水,再使用無香精、低刺激性的乳液。
當皮膚出狀況時,筆者有個簡單的建議,就是使用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乳液,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的膚質是最敏感的,專為他們設計的乳液幾乎可適用各種問題肌膚。但是易長痤瘡﹝痘痘﹞的患者例外,因為這類乳液通常較油膩,容易阻塞毛孔、惡化痘痘。
至於防曬,常被忽略的是實體的遮蔽,例如撐傘、戴遮陽帽、戴口罩等,使用方便,效果也好。防曬乳液最好選擇物理性為主的,但是係數不要太高,SPF30左右即可,以免還要使用強力洗面乳或甚至卸妝產品才能洗淨,反而增加肌膚負擔。最後再提醒一點,皮膚有狀況時應避免太燙和過於辛辣的食物;洗澡使用溫水淋浴,避免泡熱水澡。空氣品質不佳時也要減少出門,以免接觸懸浮微粒而使病況惡化。